这是一篇摘抄笔记。
这门课停开,或许是 TCS 将死的迹象之一吧。不过还要感谢这次停开,为我空出了宝贵的时间。
这篇笔记主要梳理了这门课的思想脉络以及一些没提到的内容,略去了较多细节,适合辅助 sys 的笔记学习。
思路图中,直角矩形之间的箭头为问题归约,圆角矩形之间的箭头是思路推导。图是 svg,可以拖到新标签页打开放大。
三度图同构
- 几个较难理解的部分:
- 所谓“求群”就是指求一组 poly 大小的生成元。
 - 增量扩展自同构的过程要对上一步的群再加筛选。
 - 博客里“块结构和包含了至少一个 $P_b$ 的子群结构是对应的”不对,应该是对于一个固定的 $b$,这两者一一对应。
- 我在理解时想到了另一个问题:如果对于一个子群,它同时包含两个 $P_a$ 和 $P_b$,然后用各自的方法构造一个块系统,这两个系统一定一样吗?看起来不太容易解决。
 
 - 找 2 block system 时,有些 $(a,b)$ 对可能直接把整张图并起来了。因此需要枚举 $(a,b)$ 对,不过都是 poly 的无所谓。
 - block system 和群的关系的性质,一般通过反证(往往取 $\tau^{-1}\sigma$ 之类的构造可达)证明。
 
 - 这个做法可以扩展到五度图(作业 2.3)。主要的事情是,五度图的 $\operatorname{Ker}\pi_i$ 是 $S_2^p\times S_3^q\times S_4^r$ 的形式,是可解的,套到 $P$ transitive 的部分,我们实际上只要保证 minimal 的块系统不太大就行了,由 solvable+primitive 的引理,得到 $[P:Q]$ 是 poly 的($Q$ 是使所有块不动的子群)。论文里提到对任意常数度图都可以做。
 - OI-wiki 里有讲 Schreier–Sims 算法,比博客里暴力做的 $\mathrm{O}(n^6)$ 会快一些。我感觉这个算法可以推广到对于任何子群链,只要求每对相邻子群都是 poly-index, poly-recognizable,就是可能会多个一两次方(暴力找在哪个陪集内)?
 
图同构做 ZKP
图匹配的代数做法
- 几个较难理解的部分:
- 核心的一个过程是倍增消环,这里的逻辑是这样的:初始假设所有边权为 $0$,拿出完美匹配边并后,处理四元环,然后再次拿出最小权完美匹配边并,这时这些边无四元环,然后不断循环。所以保证过程成立的引理不是“MWPM 的边集并的所有 PM 都是 MW”,而是“MWPM 的边集并的所有环 circulation 均非零”。
 - 关于行列式,如果将加、乘运算视作单个节点那么深度是单 $\log$。确定性构造匹配的方法,行列式内元素的值域是 $2^{2^{\mathrm{O}(\log^2n)}}$。这种情况下单次运算是 $\log^2n$ 的高度,所以总共是 quasi-NC3 的。论文的最新版纠了这个错。关于最开始讲的随机化判断完美匹配存在,值域是 $\mathrm{poly}(n)$ 的,所以单个运算的高度实际上是 $\log\log n$,可以说是介于 NC1 和 NC2 之间。
 
 - Schwartz–Zippel 的证明很简单,用概率 + 归纳:考虑 $x_1$,整个式子 $=0$ 的概率不超过 $x_1$ 最高次项系数为零 + $x_1$ 刚好取到根。
 - 加、乘是 NC1 见 https://pages.cs.wisc.edu/~dieter/Courses/2010s-CS710/Scribes/PDF/lecture10.pdf。另外行列式有基于特征值 + 对称多项式的 NC2 做法。
 - lr 跟我提了个想法:我们知道最大匹配的大小等于 Edmonds 矩阵的秩,这玩意能并行吗?如何构造方案?
 - 博客里提到的关于一般图的两个点:
- Tutte 定理。只需证没有 obstruction $\implies$ 有 PM。反证,不断加边直到再加就有 PM 了,这时可以说明去掉菊花点之后剩下一堆完全图,矛盾。完整证明见 OI-wiki。
 - PM 的 polytope 恰好等于:邻边和 $=1$ $\land$ 任何奇子集的割部分 $\ge 1$ $\land$ $x\ge 0$。证明思路是,如果后者有个顶点 $\boldsymbol{x}$ 不在前者里,只取 $\boldsymbol{x}_e\in (0,1)$ 的部分变量,考虑变量最少的一组。这个顶点一定在某个割处取到 $=1$,考虑分别把子集内外缩成一个点,得到对应的图分别有完美匹配(否则就不是变量最少的了)且完美匹配的线性组合可以取到 $\boldsymbol{x}$ 缩后的部分,两部分对应并起来就可以得到 $\boldsymbol{x}$ 有完美匹配的线性组合表示的方法。完整证明见 https://www.lix.polytechnique.fr/~vjost/mpri/non-bip-matching-polytope。
 - 一般图匹配 quasi-NC 见 https://jakub.tarnawski.org/ 的 The Matching Problem in General Graphs is in Quasi-NC。
 
 
$\mathrm{GNI}\in\mathsf{AM}$
注意博客里 AM 的定义写错了。
这玩意的思想无比简单:实际上就是有两个大小相差常数倍的集合,$S$ 可能是其中一种,Merlin 要向 Arthur 说明 $S$ 是大的那种。分两步走,首先用笛卡尔积将常数 $c$ 扩充得足够大,然后再用 $(1-\epsilon)^n\approx 1$,$(1-\epsilon)^{cn}\approx 0$ 即可。